「余」源出
1、據《風俗通》載,余姓為“由余之后,世居歙州,為新安大族,望出下邳、吳興”。春秋時,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,他的祖先是晉人,避亂于西戎。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,后奉命出使秦國,見秦穆公賢德大度,就留在秦國為臣。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,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。他的后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,有的姓由,有的姓余,同出一宗。2、出自赤狄族,為隗姓之后。據《國語》載,“潞、洛、泉、余、滿五姓,皆赤狄隗姓。”3、系鐵木復姓所改,為元太祖成吉思汗(鐵木真)的后代,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。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,太祖聽信讒言,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五個兒子。五子星夜出城,逃至貴州,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,就躲在鳳錦橋下。追兵到來時,有人見橋下水波動蕩,提出可疑,太祖未加細查,隨口說:“江中有水,水中有魚,何必大驚小怪,快快繼續向前追趕。”鐵穆氏五兄弟逃脫后,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,最后決定改為余氏。
遷徙分布
“余”比金字少一橫,又是“水中有魚”的魚字的諧音,堪稱一字雙關。姓氏分布歷史上,余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。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陜西鳳翔至咸陽一帶,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,故難以詳考。大致上講,余姓于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,并落籍此地繁衍發展。漢以后,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,但北方要弱得多。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、江蘇、江西等地。魏晉南北朝時,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。又由于北方戰亂,余姓南遷不可避免,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、湖北。唐代以后,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,并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。余姓遷入福建、廣東等地,始于唐末宋時。明清之際,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,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。
堂號
“清嚴堂”:宋代余元一,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,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,號“清嚴”。
“忠惠堂”: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。沂王無后,命天錫在王族里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。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,就是后來的宋理宗。理宗即位,封天錫為奉化郡公,死后謚“忠惠”。
姓氏家譜
山東:泗水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;江蘇:鎮江京江余氏宗譜四卷、鎮江余氏宗譜四卷;浙江:淳安遂安西澗灃南余氏族譜三卷、象山峰北余氏宗譜一卷、長興麻圓余氏宗譜十二卷、紹興會稽余氏支譜十卷首一卷、常山余氏宗譜七卷;安徽:余氏族譜(卷數不清)、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譜不分類、休寧余紹賢堂族譜三十卷、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;福建:安溪余氏族譜不分類、長樂余氏世譜家傳不分卷;江西:撫州梨溪余氏宗譜(卷數不清);湖南: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;廣東:余樂族譜三十卷、曲江余氏族譜四卷;四川:長壽余氏族譜一卷、榮縣余氏族譜四卷。